《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铉 (宋)卷别卷八上反切巨鳩切頁碼第275頁,第4字續丁孫
𧚍異體裘
皮衣也。从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从𧚍。
求古文省衣。
附注徐鍇《繫傳》本作「古文求,此與裘意同」。按:古以獸皮為衣。甲骨文像衣裘,毛在外。金文子象形字加聲符「又」字為其聲,再省形從衣,變為形聲字。後又更「又」從「求」。小篆本此形。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象多足蟲,即𧒔、蛷的本字。《說文》以『求』為『裘』的古文,象皮裘。不可從。」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徐锴 (南唐)卷别卷十六反切虔柔反頁碼第704頁,第6行,第1字述
皮衣也。從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凡裘之屬,皆從裘。
鍇注臣鍇曰:「裘以獸皮毛作之,以助女工也。」
反切………頁碼第704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求。此與裘意同。
鍇注臣鍇曰:「古象衣求形,後則加之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段玉裁 (清代)卷别卷八上反切巨鳩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89頁,第1字許惟賢第696頁,第5字
皮衣也。从衣。象形。
段注各本作从衣求聲,一曰象形。淺人𡚶增之也。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
與衰同意。
段注皆从衣而象其形也。巨鳩切。古音在一部。
凡𧚍之屬皆从𧚍。
古文𧚍。
段注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爲裘。而求專爲干請之用。亦猶加艸爲蓑。而衰爲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章太炎 (近代)朱二衣裳之裘與求索之求,古皆作求。其實當作逑。
白话解释裘,皮衣。字形采用“衣”作边旁,采用“求”作声旁。另一种说法认为,“裘”字象形,造字思路与“衰”相同。所有与裘相关的 字,都采用“裘”作边旁。求,这是古文写法的“裘”,省去了“衣”。
字形解说甲骨文之,像毛茸茸的皮毛,屬合體象形。金文第一例,承自甲文之形,在衣中多了個「」,應是它的飾文;第二例,從衣、求聲。從衣以示為衣服,聲以表音,而本像毛衣之形,所以在此不僅表聲,兼示其義。戰國文字第一例,承自金文第二例,顯而易見,第二例則已隸化。篆文作,形體最為清楚。其從衣為形,以表衣服之義,而求聲則表音,兼示其義。字經隸書,體變作、,稍失其形。楷書之形,則綜合隸書二形以定體。自金文第二例以下,除卻《說文》古文,都由衣為形,以兼義的求為聲,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古文純像毛衣之形,屬象形。
裘字的相关索引#书籍索引1汲古閣本第542頁,第1字2陳昌治本第693頁,第2字3黃侃手批第527頁4說文校箋第353頁,第14字5說文考正第334頁,第2字6說文今釋第1206頁,第1字7說文約注第2064頁,第1字8說文探原第4222頁,第1字9說文集注第1782頁,第1字10說文標整第215頁,第10字11標注說文第345頁,第15字12說文注箋第2863頁,第1字13說文詁林第8483頁【補遺】第17268頁14通訓定聲第787頁,第2字15通訓定聲第966頁,第2字16說文義證第728頁【崇文】第2909頁17說文句讀第1137頁18說文新證第668頁,第1字19章授筆記第353頁,第9字20古字詁林第七冊,第625頁,第4字21古字釋要第808頁,第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