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解码青年群体的“手机控”
——评张建著《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2024-05-22
作者:吕正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体放大字体放小
微信公众号
— 分享 —
链接已复制
在媒介迭代的演变过程中,手机早已超越了作为通讯交流工具的功能性媒介。手机的功能集成不再仅仅作为信息的交流与被动性展示,而是成为全面渗透日常生活的能动性媒介。当代青年群体是伴随着手机这一能动性媒介成长起来的一代,即数字孪生的一代。手机能动性的增强意味着一方面数字用户们获得了极大的传播便利,特别是将手机视为“在世存有”的青年一代;另一方面,青年数字孪生一代将使用手机媒介的自主性让渡越多,自身被手机控制的风险就越大。这一悖论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传播学研究课题。202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是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建教授的同名国家社科基金,在这方面多年研究的一部力作。著作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跨学科、多维度、全方位的探究。
一、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背景中提出创新性学术概念
该书在历史与现实两条逻辑线上创新性地提出“手机控”这一核心学术概念。在历史逻辑上,考察了媒介技术主导下的媒介变迁和传播环境重塑,对“手机控”的形成历史作了细致地溯源和梳理,特别研究了在千禧年之后网络社会崛起,手机在社会中的加速普及对“手机控”的影响。进而,该书在媒介历史发展的逻辑线上探寻“手机控”的技术根源。在现实逻辑上,该书对目前学界在“手机控”的概念内涵、成因、危害、测量标准、对策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由此延伸探讨新时期“手机控”的研究意义及价值等问题,从多维视角认识和重新界定“手机控”这一现象,阐明当前“手机控”研究的独特价值。这种独特价值体现在该书将“手机控”界定为一种“成瘾”症候的信息依赖,对“手机控”的本质依赖逻辑进行了揭示。
二、以三元互动论解析青年人群“手机控”的复杂内在成因
该书采用美国传播社会学家鲍尔-洛姬奇和德福勒提出的“社会-媒介-受众”三元互动论作为基本理论框架,从三者互动与互构的角度深入分析和考察青年人群“手机控”的形成和影响机制,对造成青年人群“手机控”现象形成的动因作出结构化的分析。在“手机控”的内在成因分析中,书中充分考察了当下的具体社会现状和文化背景,探明了技术主导作用下“人-机”关系相互形塑,构建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手机文化。为使三元互动论的理论框架更具媒介批评分析的辩证性,该书详细阐明了“手机控”的主客观条件。该书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在客观上,手机的中介传播、消费景观、多元互动、融合界面是“手机控”成因的外部条件和表现;在主观上,手机用户的个体化、圈子化、世俗化是“手机控”成因的主观条件和表现。“手机控”的主客观条件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其生成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媒介哲学基础。
三、以“个体-社会”双重视角深挖“手机控”的生成机制
在理清青年群体“手机控”的媒介哲学基础上,该书从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美学、心理学、医学、文化研究等跨学科中汲取和借鉴了大量而丰富的理论资源,以一个宽广的理论视野对青年人群“手机控”现象进行多维度阐释。为使多元理论资源明晰化,该书又将借鉴的多种复杂理论置于微观和宏观的两个视角下,即从“个体-社会”的两个层面剖析“手机控”生成机制,即在立足个体生成与社会生成两大维度上深刻解读青年人群“手机控”现象的影响机制。具体地说,在个体层面上,该书以比较思维展开分析,个体与群体、线上与线下、心理与生理,在对比互鉴的基础上揭示“手机控”的个体生成和影响机制。在社会层面上,以共时线和历时线相结合,探讨“手机控”的社会生成和“逆影响”机制,深刻地阐明了媒介化生存、病毒式传播、回弹机制等多种“手机控”的促成因素。书中指出,异化、中介化、智能化、人性化是社会层面逆影响机制中的关键性反作用结果,抵制“手机控”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在书中的对策建议中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四、提出精准性强、学用兼顾的应对之策
该书对“手机控”的形成原因和机制作了非常深入详细的研究和反思,凝练出精准性高、针对性强、学理性和可操作性兼顾的应对之策。具体地说,该书根据大学生群体、企事业人员群体、农民工群体和中学生群体等对象主体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其中,大学生“手机控”的应对策略分别从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引导,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培育,大学生手机行为规范,建立信息防火墙等四个方面入手。企事业人员“手机控”的应对策略则从政府的源头矫正、整顿市场,完善法规,建立疏优于堵的中断手机控发生机制等方面解决。中学生“手机控”的应对策略则探索了手机媒介自律养成机制,疏控结合的家校结合育人模式,以及建构社会防沉迷机制。最后,农民工“手机控”的应对策略则强调发挥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正态效应,同时通过激活主体能动性来提升农民工的信息素养。
五、采用综合、立体、动态的系统思维研究方法
该书在研究方法上颇具创新性。采用文献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整体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因地制宜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运用不同的抽样方式,采集、搜集了大量一手经验数据,系统的数据资料搜集支撑并保障了研究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同时,该书将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手机控”形成过程和结果进行比对和印证,并据此及时调整和修正研究方法及其使用。另外,为保障实证调查对象——青年群体的全面性,该书将多元且复杂的青年群体细分为大学生群体、企事业人员群体、农民工群体和中学生群体等类别,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青年群体这一特殊人群。
总之,该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突破了将“手机控”置于单一学科边界之内进行考察分析的狭隘视野,而是将其纳入到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视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界对于“手机控”现象的理解。其二,该书初步构建了一个关于“手机控”分析的理论框架,对“手机控”这一媒介依赖现象作了系统深入的形成和影响机制研究,提出了诸多具有新意的学术观点。而在应用价值方面,该书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引导社会群体正确认识手机及“手机控”现象,并以此为参照,学会在媒介化社会中生存,同技术和谐相处,在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求内心的宁静。另一方面,该书清晰地梳理出“手机控”这一逐渐壮大的症候群之基本脉络,合理引导这一群体形成正确的手机使用与信息消费行为,建构良好的社会群体精神风貌。并以此为契机反思个体与社会、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双重效应,从而科学认识技术、发展技术,实现“人-技术-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指引人类社会更好地进入智能化时代,更好地迎接下一个新纪元的到来。
(作者系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
社科推荐
跨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多领域应用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彰显
在赓续学术传统中回应时代哲思
发掘中国文学的世界意义
着力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