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克刚 上海老底子
篾匠,编出一个清凉世界
李克刚
又到蝉鸣盛夏时,记得儿时,那时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每到夏日傍晚,妈妈总会打上一盆温水,浸润一方毛巾,将床上的蔑席轻轻擦拭,躺在凉爽的篾席上,伴随着妈妈手中蒲扇摇出的清风,慢慢进入梦乡……滑爽的蔑席给了我清凉,也给了我童年许多美好温馨、删不去的记忆!
篾席、篾枕、竹床、竹椅、竹篮、竹笠、就连竹壳热水瓶……在旧时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有篾匠的影子。在六、七十年代,篾匠同木匠、漆匠、泥水匠等民间艺人一样,十分吃香,深受大众青睐。
篾匠,也可称作竹匠,它是一行古老而服务面很广的职业。对一个篾匠来说,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种各样的篾,先要用砍刀把竹子“哐哐哐”几下劈开,声如爆竹,势如破竹。一根青竹,通过多次对剖,再将其一层层劈成篾条,据说高手最多可劈8层以上,这就要看篾匠师傅的刀功了。最后经刮篾这道工序,就使篾片变得大小均匀,厚薄一致,光洁无比。竹篾中,最好的当算篾青,因篾青是竹子的表皮,极具弹性,质地柔韧细腻,用二道篾青来编织蔑席,光滑细腻,凉爽舒适,可谓“额角头上放扁担--头挑”了。
篾匠的工具看似简单,有削刀、刮刀、砍刀、滚刨、小锯等,但它却是门精细活,更是一项苦力活,特别是编织席子,操作起来所经的工序不下有30道之多,从“开编”到“成品”,约需要五、六天时间才能完成,可见制作工艺之复杂。篾匠还得从早到晚,整天蹲着不停地编,常常累得人腰酸背痛,腿硬眼花,每编出一领席子,篾匠师傅手上没有一个不被划伤的。过去一些心灵手巧的编席人,还会根据客户的“私人订制”,编织出福、寿、喜等字样,配以各式各样的花边图案,犹如一幅幅精美的工艺画,给普通的生活用品赋予了别样的文化韵味。
儿时的我免不了淘气顽皮,有时“人来疯”在蔑席上蹦跳玩耍,马上遭来大人大声制止,但久而久之,蔑席遭此折腾,早已是蔑断边坏,这时母亲只好请篾匠来修理,我在旁直看得出神:只见一根根篾条在篾匠师傅的指尖中穿梭游走,有条不紊穿入篾席的经纬交错中,有时嘴上还衔着篾条,好腾出双手干活,经一连串“丝篾翻飞”的熟练动作后,蔑席又修旧如新……
岁月悠悠到如今,“篾匠”已无处可“觅”,原朱家角钢丝绳厂退休的黄师傅,11岁始,拜师学艺,打过篾席,做过鱼篓,前几年一些小店、旅馆还找他做过热水瓶外的竹壳,现在他也早已歇手不干了。倒是泗泾园弄“篮汰店”里的朱师傅,还坚持着“竹匠”最后的阵地,自己动手编编竹篮,但更多的是卖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元宝篮、罩篮、方篮等竹编器具,生意也很红火。
目前现代生活中,除了竹筷、竹椅还没有淡出身影,尼龙折伞打碎了竹笠的田园牧歌,席梦思早已代替了竹床,竹壳热水瓶几乎变成了文物,但对于老角里人是不会忘记胜利街曾有个地方叫“竹行里”,垛着成堆的毛竹,漕港河边放着成片的竹排……时代呼吁传统手工艺的回归,这些记忆和“竹行里”的地名,但愿不仅仅只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鸣谢:李克刚先生赐稿分享!
李克刚先生热文
▶上海老底子
每天为侬送上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启未来
原标题:《篾匠,编出一个清凉世界(作者:李克刚)》